欢迎访问兰州科技职业学院网站

助产

当前位置: 专业建设> > 助产>

IMG_6775_副本.jpg                                             

我院自2005年开设护理专业以来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毕业生,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十三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依托于现已开设的护理专业,多年办学实践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和充足的办学条件,练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为我院努力办好助产专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助产专业毕业生除掌握一般的护理知识外,还具有了妇产科、新生儿科的专业特长,不仅能胜任综合性医院普通内、外科护理的工作,更能胜任妇、产、儿科的护理工作,各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助产士,就业前景广阔。学生毕业后不但能就业于各级医院的妇产科,妇幼保健机构的助产岗位,还能就业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计划生育机构等。

一、人才培养目标

助产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助产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和服务机构从事临床助产及母婴保健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要求

(一)知识要求

1、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

2、具有扎实的公共英语基础和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

3、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

4、牢固掌握基础医学、临床护理和临床助产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下列能力:

1、通用能力

(1)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具有一定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4)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普通话交流能力;

(5)具有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职业能力

(1)专业基本技能

①.具备临床助产基本技能;

②.具备规范的基础护理基本操作技能;

③.具备常用的专科护理的基本技能。

(2)专业能力

①.具有按照临床工作过程,规范地进行妊娠诊断、产前检查、正常接生、产后处理、新生儿处理的能力;

②.具有对难产及妇产科急危重症病人监护、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

③.具有实施临床整体护理的能力;

④.具有一定的护理助产管理能力;

⑤.具有开展围产期保健、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及指导育龄夫妇实行计划生育工作的能力;

⑥.具有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护理,人文关怀,人性关爱的能力及较强的人际沟通与交往的能力;

⑦.具有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1、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遵守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礼貌;为人正直,诚实守信。

(2)科学文化素质

有科学的认知理念、认知方法和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自强、自立、自爱;有正确的审美观;爱好广泛,情趣高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3)身体心理素质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能正确地看待现实,主动适应现实环境;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

2、职业素质

(1)职业道德:有理想、懂政策、法律意识强;爱祖国、爱人民,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精神。

(2)职业行为:具有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有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锐意改革、求新追优精神,有本职业领域的预测能力。坚持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保守职业秘密。

(四)职业资格证书

1、护士资格证

2、母婴保健技术合格证

3、妇幼保健员证

4、医疗救护员

5、其他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证书

三、修业年限和招生对象

(一)修业年限:全日制3年

(二)招生对象:高中生和“三校生”

四、主干课程:

(一)专业基础课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用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

(二)专业核心课

护理行为学(含人际、礼仪)、母婴保健、护理心理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眼耳鼻喉口腔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卫生法律法规、传染病护理、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护理管理学、预防医学、临床营养学。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校内护理技能训练、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包括:内科护理学实习、外科护理学实习、妇产科护理学实习、儿科护理学实习、急救护理学实习)。

六、培养模式:树立全面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全员参与、全方位目标管理和全程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构建“三化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